申門事件與東國大學的雙重標準
22 Apr, 2025
2007年,東國大學 因一場醜聞登上國際頭條,這起事件後來被稱為 「申門事件」 。事件中心人物是 申正娥 ,她於 2005 年被聘為藝術史教授,但後來被揭發其所持的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為偽造 。
儘管校內曾有質疑,東國大學仍然推進了她的聘用。關鍵在於,學校收到了一份來自耶魯大學的傳真確認函 ,確認了申的學歷資質——後來被證明是誤發。2007年事件再度引發關注時,耶魯大學起初否認發送過此傳真,隨後承認確為失誤,並正式道歉。
面對名譽危機,東國大學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了5,000 萬美元的名譽侵權訴訟 。學校稱,耶魯的失誤損害了其爭取政府資助、校友捐贈,以及設立法學院計劃 的能力 [1]。
但法院駁回了訴訟。2013年,美國第二巡迴上訴法院裁定東國大學未能證明耶魯存在實際惡意或該行為與其損失之間的因果關係 ,因此無需承擔責任。
從法律責任到制度責任
這起事件清楚表明:東國大學非常了解美國法律制度的運作方式 。它深知:
- 學術誠信 事關重大;
- 機構聲譽 取決於如何處理錯誤;
- 美國法律不僅用於保護名譽,也用於追究問責。
然而,十多年後的今天,東國大學再次面臨審視——這次並非因為偽造學歷,而是因其在性暴力風險、性別平等與制度透明度方面的缺失 。
令人擔憂的結構性風險:電影教育中的性暴力漏洞
截至目前,東國大學存在如下問題:
- 在其 電影與數碼媒體研究生院 中,沒有一位女性教授 ,儘管該項目對外招收男女學生;
- 與Sidus FNH 等製作公司保持密切關係 ,這些公司與研究生教學空間共處同一棟樓 ——卻缺乏明確的隔離機制、獨立監管或學生可信賴的舉報通道 ;
- 與多個美國和加拿大高校 維持學術合作,卻未為本校學生建立符合 Title IX 精神的防暴力制度
這一切都令人深感憂慮。美國《Title IX》法案自 1972 年頒布,明確規定:在校學生不得因性別遭受歧視,包括教授或相關方的性暴力、脅迫或濫用行為。
雙重標準的體現
東國大學曾在名譽和資金面臨威脅時 ,選擇訴諸美國法律尋求保護。
但現在,當美國價值觀 (如性別平等、防暴力機制與學生安全保障 )與其制度管理息息相關時,該校卻選擇沉默 。
這不僅是忽視,更是一種選擇性倫理 。
諷刺:當年的聲譽危機 vs. 現在的真正危機
在起訴耶魯大學的訴訟中,東國聲稱「申門事件」導致其聲譽受損,影響其吸引捐贈與發展新項目的能力 。
而今天,東國大學卻故意迴避面對其校園中性暴力的結構性制度漏洞 ——而這些漏洞帶來的法律與聲譽風險,遠遠超過當年的學歷造假 。
它當年所擔心的名譽損害,是假設性的;
而現在所面對的 reputational fallout,是真實的、全球性的 。
而這一次,他們將無法再把責任推給他人。
現在是重新確認核心價值觀的時刻
隨著這場國際維權運動不斷升溫,東國大學必須認真思考:
- 是否會改革教師招聘機制 ,實現性別平衡與公平代表?
- 是否會建立獨立、透明的制度結構 ,處理性暴力問題——尤其是在學術與產業界限模糊的領域?
- 是否會踐行其曾要求他人遵守的誠信與問責標準 ?
「申門事件」的本意,應是從制度失敗中汲取教訓 。
如果東國大學繼續逃避改革,那麼現實將說明一切:
他們什麼也沒學到。